(一)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
首先,在宏观上,档案管理工作是国家科学文化事业体系的组成部分。档案因其原始记录性而具有存史、鉴古、资政等重要的功能,是构成国家记忆、社会记忆、民族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源。档案管理工作须收集、保管和整理档案,承担起记录历史,珍藏记忆,传承文化的社会重任。其次,在微观上,档案管理工作是机关、团体各项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具有辅助管理的性质。如会计档案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科技档案管理是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档案作为一种原始文献,蕴藏了大量的原始信息,这使档案和档案工作成为文献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档案开放程度的扩大,社会对档案需求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心逐步从保管好档案实体向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方向发展。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由于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使得档案管理区别于图书、资料等其他文献的管理工作,呈现出如下特点:
1. 档案资源积累的缓慢性
档案是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开展而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不可能像图书资料那样大量印刷和广泛发行。档案大多是“孤本”,不能随意复制,尤其是历史档案,能够流传至今的很少。因此,档案资源的积累是比较缓慢的,档案与一般的图书资料相比,更显珍贵。这使档案的保管和保护受到高度重视,而无形中降低了它的利用率。
2. 档案管理过程的阶段性
档案管理在我国分为两个阶段:档案室阶段和档案馆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档案具有不同的价值,档案的管理方式以及服务对象也由此有所不同。在档案室阶段,档案主要为其形成单位控制和使用,为本单位的日常工作提供凭证和参考,具有中间过渡性;在档案馆阶段,档案对其形成者的作用降低,而社会价值增加,进人永久保存期。档案馆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保管好档案,而且要积极提供档案为社会各界服务。
3. 档案管理活动对档案形成者的依附性
档案是在其形成者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反映了形成者的全部历史及其观点、经验和成果,包含了与其形成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实和数据。因此,档案与其形成者是不可分的,其价值与它的形成者有密切联系。档案对形成者的依附性,使得档案难以像图书、资料那样广为传递和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管理活动的范围。
4. 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
档案直接关系到其形成者的切身利益,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档案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技术秘密。所以,档案自形成之日起,对外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封闭期,过了这段封闭期以后,才能有选择地向社会开放。档案管理的封闭性和图书资料所追求的时效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档案管理的封闭性造成了档案保管和利用的矛盾,这种矛盾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并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