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数字档案馆是中国建设的第一个综合性的数字档案馆,始建于2000年,工程分为3期,2002年完成了第1期目标,2008年1月第2期目标“深圳市市民中心电子文件接收管理系统"已经通过了专家鉴定。深圳数字档案馆在功能上属于电子政务系统,并把它作为政府信息的综合发布平台,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任务:
(1) 基础设施的构建。建立档案馆内部网、与政府连接的政务网、与互联网连接的公众网三个层次,并实行三网物理隔离,形成三个相互独立的网络。
(2)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包括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各立档单位档案文件材料的接收、各种具有档案性质的专题信息资源库里的档案信息的采集,以及互联网上具有档案价值的信息的搜集。
(3) 应用系统的开发。主要是建立信息的采集、管理、利用和维护模块。深圳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成一个可扩展的网络应用系统,其功能涵盖档案数字化加工、电子档案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归档、组织、发布、利用及数字资源管理全过程。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大量并发查询、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海量数据存储、网络安全、图像分类、智能检索、人工语言向自然语言转换、视频点播、虚拟现实技术,等等。深圳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的功能如图12-5所示。
(4) 标准规范建设。在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制定各类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规范。深圳数字档案馆的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业务、技术三个层面。管理性标准规范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规与标准,数字档案馆工作人员、用户及设备管理规范,利用管理规定,以及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合法性的确认等。业务性标准规范包括术语标准以及相关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技术性标准规范包括数字档案馆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软件系统工作平台技术标准,数据存储压缩格式规范,数据长期保存格式规范,数据加密算法规范,网络数据传输规范和数字水印标准等。目前深圳市档案馆已经完成了《电子邮件公文归档与管理规则》、《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电子文件生命周期表》、《通用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等标准和规范的起草工作。
(5) 人才队伍建设。深圳数字档案馆的人才队伍建设贯彻以管理型人才为基础,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点的指导思想。根据数字档案馆业务工作的划分,所需人才的类型有:档案采集、处理与数据库加工人才;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设计与开发人才;档案信息分析、研究与咨询人才;数字档案馆理论与方法研究人才;数字档案馆系统运营与服务的管理人才。
在中国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电子文件的在线接收和管理是一个难题,令人鼓舞的是,深圳数字档案馆(二期工程)在该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深圳数字档案馆系统(二期)以电子文件为管理对象,将IS015489文件管理规范、IS014721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参考模型(OAIS模型)、IS023081文件元数据总则与中国国情相融合,以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为核心,以OAIS模型为依据,设计了一套全程控制电子文件真实、完整与长期可读的管理系统,并具有可扩展性,为中国电子政务公文管理与文件归档创建了可操作性平台。深圳数字档案馆系统(二期)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设计电子文件数据与相关元数据组成的信息包,保证电子文件的凭证性;二是通过数字签名信息固化技术使电子文件凭证性固化,为今后的法律需要提供凭证;三是设计电子文件全程管理控制软件,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同时可迁移数据,有助于保证电子文件的长期有效与可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