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原则
在进行任何分类操作之前,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核心原则,以确保分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来源原则(尊重全宗原则):这是档案管理的首要原则。它强调首先应按文件的形成单位(如部门、项目部、子公司)进行分类,保持文件与其形成者之间的原始联系。这有助于维护文件的客观性和历史真实性。
事由原则(内容关联原则):将涉及同一事由、同一项目、同一主题的文件集中归类。这是最常用、最直观的分类方法,便于按主题检索和利用。
时间原则:按文件形成的自然年度或专门年度(如财年、学年)进行分类。适用于常规性、年度性的文件(如年度总结、年度报表),便于按时间脉络进行查找和历史研究。
价值原则:在分类初期就应考虑文件的不同价值,为后续的鉴定和保管期限划分打下基础。例如,将合同协议、资质证明等重要文件与普通通知、流程单等区分开。
实用性原则:分类方案必须符合本单位的实际业务需求、组织结构和文件产生规律,不能照搬理论。方案应清晰、简洁,易于被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和执行。
二、常用分类方法
通常,一个完整的档案分类体系是多种方法的结合,呈现出层级结构。
第一层级:常用分类标准
按组织机构分类:适用于内部机构稳定、职责分明的大中型单位。例如:
行政部
人力资源部
财务部
市场部
研发部
按职能/业务分类:适用于机构变动频繁或规模较小的单位,以稳定的职能应对机构的变动。例如:
行政管理类
人事管理类
财务管理类
业务运营类
项目管理类
按问题/主题分类:作为上述方法的补充,用于对特定领域的文件进行细分。例如,在“项目管理类”下,再按具体项目名称细分。
按年度/期限分类:通常作为二级或三级分类标准,与上述方法结合使用。例如:财务部->2023年度->会计报表。
第二层级:复合分类法的应用(推荐)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通常采用“年度-机构-保管期限”或“机构-年度-保管期限”的三段式复合分类法。这是《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推荐的方法,逻辑清晰,便于管理和检索。
三、操作步骤
收集与初步筛选:
收集所有需要归档的文件(纸质与电子)。
剔除重份文件、无需归档的事务性临时文件和个人材料。
制定分类方案: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根据本单位情况,选择并确定上述分类方法组合,编制一份《档案分类编号规则表》,作为所有归档工作的统一标准。
划分保管期限:
在分类的同时,根据《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或企业自定标准,初步确定每份文件的保管期限(永久、定期30年、定期10年等)。
组件与排序:
组件:将一份文件的正本、定稿、附件、文件处理单等收集齐全,作为一件进行整理。(“件”是现代档案管理的基本单位)
排序:在一个分类文件夹内,文件按“事由原则”结合时间顺序排列。通常将最重要的文件(结论性文件)排在前面,如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本在前、定稿在后。
编号与编目:
编号:为每一“件”文件赋予一个唯一的档号。档号是文件的身份证,通常包含“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机构(问题)-件号”等元素。
编目:编制《归档文件目录》,包括件号、责任者、文号、题名、日期、页数、备注等字段。这是检索文件的根本工具。
装盒与上架:
将整理好的文件按顺序装入档案盒,并填写盒脊和盒面信息(包括档号区间、机构、年度等)。
档案盒按档号顺序入库上架,实现实体秩序与目录秩序的统一。
四、注意事项
电子文件同步:在物理归档的同时,必须对电子文件进行同步整理。保持电子目录与实体目录一致,并建立清晰的电子文件夹结构,与物理分类方案镜像对应。
灵活性:分类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定期(如每3-5年)回顾和修订,以适应业务的发展变化。
标签化:为文件和盒子使用清晰、耐久的标签,确保信息准确易读。
培训与共识:确保所有涉及文件产生和处理的员工都了解基本的分类规则,特别是文件题名的重要性。要求他们在创建文件时就使用规范、准确的名称,这将极大减轻归档时的整理压力。
工具辅助:积极利用档案管理软件或甚至带有良好权限管理功能的网盘工具,可以自动化完成许多编号、编目和检索工作,大幅提升效率。
归档文件分类远不止是“把文件放进不同的文件夹”,它是一个系统的思考过程,是连接文件产生与未来利用的关键桥梁。一个设计良好的分类体系,能确保信息在需要时能够被快速、准确、完整地找到,从而释放信息的最大价值,为决策、审计和历史研究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