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项目竣工阶段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工程档案管理的核心目标,需从制度建设、流程管控、责任划分等多维度构建闭环管理体系,结合国家标准与项目实际制定可落地的措施。
一、以制度为基础,明确归档标准与责任
制定归档细则,锚定合规性
依据《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GB/T50328)、《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规,结合项目特点制定《竣工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档案的内容范围、格式要求、签署规范(如竣工图需加盖竣工图章、各方签字齐全)、组卷规则(按专业、分部分项划分)等,避免因标准模糊导致遗漏或错误。
针对电子档案,需明确格式标准(如PDF/A用于长期保存、CAD图纸版本统一为DWG)、元数据要求(文件创建时间、修改记录)及备份规则,确保与纸质档案“同源同效”。
划分责任主体,落实到人
建立“建设单位牵头、施工单位主责、监理单位审核、各参建方协同”的责任体系:
施工单位:对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负直接责任,指定专职档案员负责收集、整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
监理单位:对档案的准确性进行复核(如核对竣工图与现场是否一致、检测报告是否真实有效),签署监理意见;
建设单位:组织档案预验收,最终审核归档文件,确保符合移交要求。
签订《档案管理责任书》,将档案质量纳入参建方绩效考核,明确奖惩机制(如档案不合格影响验收的,扣除部分履约保证金)。
二、全流程管控,确保档案“实时真实、全程可溯”
施工过程中同步收集,避免“事后补编”
档案收集应与工程进度同步,从分项工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等环节开始,即时记录并归档原始文件(如检验批记录、材料合格证、检测报告),避免后期回忆补填导致的失真。
对设计变更、工程洽商等关键文件,实行“一事一档”管理:变更发生后,立即同步更新台账(注明变更编号、内容、涉及部位、执行状态),并及时附入对应分部分项档案,确保竣工图修改有据可依。
强化审核校验,多层级把关真实性
施工单位内部审核:项目技术负责人对竣工图与现场一致性、检测报告与取样记录的匹配性(如混凝土试块报告需对应浇筑部位、时间)进行初审;
监理单位复核:重点核查隐蔽工程记录与影像资料(如地基验槽照片、管线预埋视频)是否对应,功能性检测报告是否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出具(核对检测机构资质证书及检测人员资格);
建设单位预验收:组织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进行档案预验收,对照归档清单逐项核查,对缺失或虚假文件(如伪造签字、篡改检测数据)要求限期整改。
利用技术手段追溯源头
采用工程档案管理系统(如基于BIM的档案平台),将文件与施工部位、时间、责任人绑定,记录修改痕迹(谁修改、何时修改、修改内容),实现“全程可追溯”。
对关键文件(如竣工验收记录、检测报告)采用电子签章或区块链存证,防止篡改;对声像档案,要求包含拍摄时间、地点的元数据(如照片EXIF信息),确保与工程进度匹配。
三、聚焦完整性,确保“应归尽归、无遗漏”
制定详细归档清单,覆盖全要素
参照规范并结合项目类型(如房建、市政、水利)制定《竣工档案归档清单》,明确每个专业(建筑、结构、机电等)、每个环节(验收、结算、移交)的必归档文件,例如:
功能性检测需包含“检测委托书、取样记录、原始数据、报告正本”全套资料;
竣工结算需附“工程量计算书、签证单、材料价格确认单”等支撑文件。
清单需细化到“文件份数、签署要求”(如原件份数、是否需法人签字或公章),避免因“缺页、漏签”导致的不完整。
专项核查易遗漏文件
针对高频遗漏项重点排查:
竣工图是否包含所有专业(如容易遗漏的智能化系统、室外管网);
各类许可文件的最终版(如规划核实证明、消防验收合格书)是否齐全;
声像档案是否覆盖关键节点(如开工、竣工验收、隐蔽工程关键部位);
电子档案是否与纸质档案完全一致(如扫描件是否清晰、无缺页)。
验收环节“档案一票否决制”
将档案完整性、真实性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前置条件:未通过档案预验收的,不得组织正式竣工验收;档案存在虚假或重大遗漏的,责令整改并追究责任方责任,整改合格前不予备案。
四、归档与移交环节的最终把控
规范组卷与封装,防止归档后缺失
按专业、分部分项组卷,卷内文件排列有序(如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附卷内目录和备考表(注明文件完整性、责任人);
纸质档案采用耐久性材料(如无酸档案盒、防虫纸张),电子档案异地备份(至少两份,一份归档、一份异地保存),防止损坏或丢失。
签署移交手续,明确责任边界
档案移交时,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署《竣工档案移交清单》,注明移交文件的数量、册数、电子档案介质(如U盘、光盘)及状态,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作为档案完整性的最终确认依据。
通过“制度约束+流程管控+技术辅助+责任追溯”的组合措施,可从根本上保障竣工阶段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其真正成为工程质量的“原始凭证”和后续运维的“可靠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