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档案工作的几点认识
文/刘茂诚
档案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印记,是捍卫真理的武器,是国泰民安的基石。档案能回放过去,展示现在,预见未来,它的不可替代性彰显了其特殊的重要性。在新时代,档案工作者被赋予新的使命,立足当前和谋划未来并驱,迫使进一步加强档案观的再认识和综合素质的修养,明确政治站位,搜寻档案工作的内在规律,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在思想、理论、技能等多方面再学习、再思考、再提升。下边围绕新时代的档案工作谈几点认识,和大家共勉。
一、强化战略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利用流程
浙江省委、省政府施行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互联网+”的成功实践。浙江省档案局将“互联网+”和档案工作深度融合,已将“最多跑一次”形成了档案工作规范,启发我们更深刻地思考档案工作站位和走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马上就办”、“一次办好”、“不用跑就能办好”,等等,已不是激进,都成为了现实。“档案检索就像用百度查询一样容易”的构想实现起来并不遥远,通过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手段,加上机制和流程再造,会实现到位。强化战略意识,提高目标站位,还要注意目标和方法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创新服务方式,是对传统服务模式进行变革。优化利用流程,就是将复杂的档案利用机制留在后台处理,利用者在终端平台上的操作变得更规范、便捷、高效。让机器快运转,让数据多跑路,让用户“守株待兔”地享受服务。
学术界热炒的智慧档案、文件运动等命题,在概念上争鸣强烈。这对活跃档案科研,推进工作创新是好事。但类似的科研活动的目的性要明确定位到带动传统工作模式的提升上,首先要有个明晰的概念和研究目的。笔者探讨智慧档案时强调,重要的是档案,其次才是智慧。若受智慧城市或其他相关概念的暗示,会误导智慧档案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档案的服务对象是跨界的,若把智慧档案馆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进行研究,从概念上有局限性。就是说,作为智慧城市的子集研究智慧档案就会束缚思路,甚至造成错觉。若我们紧扣用户对档案服务的迫切需求,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智慧档案的研究目标就明确了,智慧档案的概念就会更加明晰。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强调和对我们的科研创目标新再聚焦。对文件(横向)运动的研究,目的是什么,作者应有明确的表述。只有把握住应用需求,档案科研创新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档案工作才有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档案界的科研争鸣,精力应注重提升档案工作中的智能化程度,方便用户利用,让全社会能够真正享受到我们的研究成果。
二、拓展交流平台,活跃创新沙龙,提升知识能力
创新和提高,离不开交流平台。现在档案学术交流活动还是偏少,跨地域、跨单位、跨部门的调研学习更少。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搭建、拓宽和优化档案交流平台,缩短探索路径,开展经验互通,提高攻关效率,使我们的档案事业在较短的周期内,有系统性的提升,并形成良性循环,意义重大。山东档案教育网作为档案业务的普及性学习平台,对基础知识和系统性学习帮助很大。若再增加一些综合性、发挥性(即时性发言、演讲等)、探索性的课件,活跃研讨空间,引发更多的关注,启发和带动工作思路的创新,效果会更好。
好的做法是学来的。档案工作者可自发地利用网络环境组织交流平台,通过网站、“两微一端”、QQ、邮件等新媒体,互通知识和心得。每个平台里边,必有我师焉。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大家都小心翼翼,担心自己的做法、观点或者说法有疏漏,不愿意亮出来分享。其实,这种想法是大可不必的。在大数据时代,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是正常心理,人人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汇集起来就是集体的大智慧。在交流中让大家分享你个人的见解,在学习他人中使你自己更趋近于完美,这就是交流效应。笔者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及推进过程喻作档案工作长河中最难行进的一段,因为笔者亲历了这个艰难和漫长的过程,酸甜苦辣享尽。在档案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上下、纵横的业务交流活动对系统应用推进与优化发挥了巨大作用。从系统上线开始,就要陆续解决用户“不想用”、“不会用”和“不好用”的问题,这里的用户包括了我们档案工作者本身。作为工作的开端,一定要看人家是怎么组织的,工作是怎么进行的,尤其是怎么处理问题的。从单纯的档案实体管理,到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档案工作者,尤其是年长一点的,要补上太多的新知识才能胜任岗位。要掌握系统安装、操作、开发等一系列的技能,这些技能的掌握,除了有限的课堂学习外,更多的是借助于交流。只有加强业务交流,才能有效地借鉴别人的长处,加快知识更新,弥补自己的缺陷,从中找到捷径。同时,交流是一种锻炼,在交流过程中不仅影响了他人,还能够展示自己所能,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大有益处。因此,档案工作者要申请、搭建和利用各种交流平台,开阔视野,做新时代苛求知识的典范,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相信领导对这方面是绝对支持的。
三、打破传统框框,提升文字质量,彰显兰台风采
(一)标题醒目,观点鲜明,敢想敢写
在档案工作中,文字方面工作量比重较大。档案编研、利用事例、档案宣传、办公材料等等都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好的文笔反映档案工作水平,也彰显单位和个人形象。不论是档案学术论文还是一般的利用事例(实例),文章的标题很重要(包括小标题)。大标题并非一定包含“档案”二字,尽管标题中没有出现“档案”,只要在正文(包括主题词部分)体现出来,会让读者感到更有内涵和看点。但标题一定要醒目,要准确,所表达的意义要简单明了,要有吸引力,能把读者拉住。《建设大档案,开展大协作,服务新时代》类的文章标题,醒目而不花哨,实用而有力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标题一定要朴实,不要让读者有故弄玄虚感,更不能给读者有莫名其妙的怪异感。
探索性的文章,要放开思路写。写得好,是档案工作成功的第一步。总结类的文章,要适当进行渲染。总之,要敢写,要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有的人这么评价档案工作者:做得多,说得少,甘作无名英雄。这是赞美的话,但老这样下去,该为人所知的,见不到媒体,也抑制档案工作进程。写得好,旨在文章本身的构思合理,叙述准确完整,表达生动。好文章能反映出对工作的指导和实施的明晰线条,成绩自然嵌入其中。在实际工作中,写不出来,更难于做到。这个认识,大家会有同感。因此,先写出来最可贵,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保证作品的高度和完美性,这就是辩证法。写和做的吻合程度,允许在高度上和时间上略有脱节,在小的周期内能够填补和吻合文章中的成绩就不算脱离实际。这里既然提到了写重要性,就建议在写作中对实际工作适度“拔高”,这是工作技巧,和作假无关。
(二)引有出处,有条不紊,生动感人
文章中的修辞、寓意要恰当,别让读者感觉到模棱两可。没有谁天生会写文章。提起写作,古人都头疼。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更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文章是拜、学、磨、逼出来的,“欲学生本事,须有死功夫”。笔者曾用毛泽东诗词“高路入云端”[1]描述当今的信息化应用环境,是这样写的:在“高路入云端”的通信环境下,网络已不存在瓶颈。意思是目前有完备的网络和系统平台,支撑先进、复杂的档案应用没问题。若读者不解其用意,自然是作者的失败。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电影拍摄于1970年)的“政治课”一场,舞台背景上的板报内容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这句话是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概括,观众都能够看懂。在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重温了这句话,再次领略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原理性论述的精辟和震撼。但后来中央芭蕾舞团再新排练上演的《红色娘子军》中,板报内容改成了“组织纪律”,笔者就感觉有些不解。这样做,除了感觉有些随意外,也不切题。剧中人物吴清华当时缺的是政治觉悟,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单从纪律角度就肤浅了。板报的原版(电影版),既切题,又没有左的倾向(尽管是“文革”时期的作品),为什么要换成“组织纪律”呢?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档案工作,创新是为了更好,要让社会对我们的创新成果有明显的认知,不能有相反的结果。引用档案数据要用准确的数字,不用“大约”、“差不多”、“十余卷”、“百余件”等类表达方式,因为这样会给读者留下作者没下功夫的印象。“正能量 ”、“给力”等新词,权威媒体都在用,但总觉着不准确、不严肃、不通俗。能量是没有方向的,因此没有正负或正反之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专用名词可为描述客观对象的需要互用,但也要从其本意和属性作延伸,若偏离了其本质属性,会以讹传讹,影响后人。中华五千年的词汇积累,造就了不尽的妙语,我们再对其发展创新,会无穷无尽,实在没必要让充满疑义的怪词迷惑社会。“的”、“地”、“得”,要正确地和定语、状语、补语搭配,不要在整篇文章一“的”到底。在追求“实”、“新”、“深”、“高”的写作导向时,还要增加一个“拜”字,拜读经典,崇拜作文高手,潜心拜读吴宝康等档案先行者的著作,对提高写作等能力是捷径。我们档案工作者作经典传承,坚持真理,刚直不阿,也是新时代的思想创新。笔者经常为自己写作中表达不明朗、用词不当、数据不准确等问题而内疚,尤其是对发表过的文章。因此,写作过程,是逐步纠错,日趋完美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学习和提高。
(三)潜心修养,规范文风,美在其中
要写好文章,加强文风的修养是关键。在党内谈文风,文风即党风。加强档案文风的修养,涉及政治、业务和能力等多个方面。一个人的阅读史,直接影响到其人生观的形成。“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笔者向大家推荐学习“老三篇”[2],重温经典,触类旁通。“老三篇”的三篇短文,都是开门见山,娓娓道来。利用这种经典“武器”,消灭“假、大、空”、“套话连篇”、“没有新意”的不良现象。在严肃档案文风的同时,还要把“大美”融入文章之中,让读者充分体验到档案带来的美感。让“死档案”变成“活思想”、“活信息”、“活教材”,这类表达,出现得很频繁。但从美学角度,这种表达方式有待创新。现在都在讲美丽中国,美丽档案,如果把“死档案”,改用“沉睡的档案”,切题也不失生动。用“唤醒(激活)沉睡的档案,让它穿越时空,在兰台上放射出智慧的光芒”等类表述方式,更有美感和力量。过去对档案工作的一些提法,在新时代不能再延用。如“由被动变主动(服务)”、“由三线到一线”(谁给划的线?)等,不能再继续说了。因为一直这么说就容易形成定式,让外界对档案工作有惰性强、起色慢的错觉。
进入新时代,我们传承既有经验,累积创新增量,砥砺苦干,档案工作一定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作者:胜利油田分公司档案管理中心 刘茂诚)
参考文献:
[1] 刘茂诚. 对智慧档案的一点认识[J],山东档案,2014,(5): 21-22.“高路入云端”源自毛泽东诗词《重上井冈山》。诗词本意是环山公路盘旋而上,深入云际。在《对智慧档案的一点认识》一文中,用其描述当今的网络应用环境,“高路”指高速网络通道,“云”指的是以云为代表的先进、高效的应用支持平台.
[2] 李圆.“老三篇”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