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档案管理基本流程中各环节的规范化,需要从制度建设、技术支撑、人员管理、监督考核等多维度构建协同体系,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人负责。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明确各环节规范标准
制度是规范化的基础,需通过系统性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环节的操作要求、责任主体和违规后果。
制定覆盖全流程的专项制度
针对“收集”环节:制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规定》,明确应归档文件的类型(如正文、附件、电子版本)、归档时间(如月度/年度归档节点)、责任部门(如各业务部门兼职档案员)。
针对“整理”环节:出台《档案整理规则》,规范分类标准(如文书档案按“年度-机构-问题”分类)、编号规则(如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件号)、编目格式(如目录必填项:文件标题、形成日期、页数)等。
针对“鉴定、保管、利用、销毁”等环节:分别制定《档案价值鉴定办法》《档案库房管理规范》《档案利用与保密规定》《档案销毁审批流程》等,细化操作步骤(如鉴定需经“部门初审-档案部门复审-单位领导审批”三级程序)。
衔接国家及行业标准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条例》为根本依据,结合行业规范(如《文书档案管理规定》《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确保制度与上位法规一致。
例如:电子档案管理需符合《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18894),明确元数据采集、格式转换、备份频率等技术标准。
二、强化流程管控,明确各环节责任与衔接机制
落实岗位责任制
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如“收集”由业务部门兼职档案员负责,“整理”由单位档案管理员负责,“销毁”需经档案部门、业务部门、监销人共同签字确认。
签订《档案管理责任书》,将各环节责任纳入岗位考核,避免“多头管理”或“无人负责”。
规范环节衔接节点
建立“交接验收制度”:上一环节完成后,需向下一环节提供《档案交接清单》,明确档案数量、质量、状态(如电子档案的完整性校验报告),双方签字确认后才能流转。
例如:业务部门向档案部门移交文件时,档案员需核对“是否符合归档范围”“文件是否完整”,不符合则退回补充,确保“入口关”规范。
三、借助技术手段,提升流程规范化的刚性约束
部署专业档案管理系统
利用系统固化流程: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如档案管理软件)将各环节操作嵌入系统,设置必填项(如整理环节必须填写“保管期限”“分类号”)、操作权限(如“销毁”需管理员+部门负责人双审批),避免人为随意性。
自动记录操作痕迹:系统实时记录各环节的处理人、时间、操作内容(如谁修改了档案目录、谁借阅了涉密文件),形成可追溯的“电子台账”,便于事后审计。
技术赋能环节规范
收集环节:通过系统自动抓取业务系统(如OA、ERP)中应归档的电子文件,避免漏收;
保管环节:利用温湿度传感器、智能安防系统实时监控库房环境,异常时自动报警;
利用环节:通过权限管理模块限制涉密档案的查阅范围,电子档案下载时自动加水印,防止篡改。
四、加强人员培训与监督考核,确保规范落地
系统化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针对不同岗位开展分层培训:对业务部门兼职档案员重点培训“收集规范”(如哪些文件需归档),对档案管理员培训“整理、鉴定标准”,对利用人员培训“借阅纪律”。
结合案例教学:通过“因归档不全导致纠纷”“违规销毁档案被追责”等案例,强化规范意识。
建立常态化监督与考核机制
内部自查:档案部门定期对各环节进行检查(如抽查归档文件的完整性、库房温湿度记录),形成《检查报告》并督促整改。
外部督查:接受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年度检查(如档案馆对机关单位的档案执法检查),对违规行为(如擅自销毁档案)依法追责。
考核挂钩:将档案管理规范化程度纳入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对严格执行规范的部门或个人予以奖励,对违规者通报批评。
五、动态优化制度与流程,适应环境变化
定期评估与修订:每1-2年结合实际需求(如电子档案占比提升、新法规出台),修订制度和流程。例如:随着区块链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需补充“区块链电子档案的管理规范”。
借鉴先进经验:参考行业内标杆单位的做法(如大型企业的档案数字化流程),引入更高效的规范(如“双套制”保管中电子档案的优先利用规则)。
档案管理各环节的规范化是“制度+责任+技术+监督”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明确“怎么做”,责任确保“有人做”,技术保障“必须做”,监督推动“做得好”。通过全链条的规范管控,既能保证档案的完整、安全,也能为高效利用奠定基础,最终实现档案管理从“被动合规”到“主动高效”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