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在2020年12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辽宁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福建省档案局馆、杭州市档案局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共7家单位作了经验交流,本栏目将陆续刊登交流材料,旨在帮助读者更加全面理解会议精神。
辽宁省档案馆成立于1954年,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保存着自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至今,辽宁乃至东北各历史时期档案资料160余万卷。近年来,在辽宁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及国家档案局、辽宁省档案局的有力指导下,省档案馆聚力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带动档案保管保护、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以成果应用为先导,推动档案数字化提质增效
着眼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省档案馆将“精益管理”的理念引入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中,指导开展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有效降低档案数字化加工现场安全风险,有效控制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成本,提升了档案数字化工作效能及质量,促进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省档案馆共有电子档案与档案数字化成果9300万画幅(108TB),其中保管期限为永久的数字化档案占比90%,且全部纳入馆藏档案管理系统,并可提供利用。这些数据为数字档案馆建设奠定了资源基础。5年中,省档案馆共接待档案利用查询1.47万人次,提供档案255万件次。其中,提供数字档案246万件次,对外提供利用替代率达96%。近日,省档案馆还将在官网公布开放档案目录110万条。此外,在整理保管、编研开发等各项业务工作中,特别是在国家重点档案目录基础体系建设、满铁档案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项目中,省档案馆充分应用档案数字化成果,在数字环境下进行分件整理、著录、翻译、校对等,最大限度保护档案,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效能建设为核心,如期高质量完成国家重点档案项目
“十三五”期间,省档案馆圆满完成26项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严格实施、严格监管,多次在国家重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获得好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省档案馆始终坚持以档案安全为先导,以成果质效为核心,通过建章立制、强化培训、细化流程、明确标准等措施,在保证档案绝对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各项目高质量完成。在《国家重点档案基础体系建设——历史档案文件级著录》项目中,省档案馆根据档案内容的类型特点,采取“前端制作著录标准模板、中端每周解析研讨问题、后端‘两查三检’严控质量”的方法,提高著录质量,实现规模效应。截至目前,省档案馆共完成838万条历史档案文件级目录著录和300万画幅数字化任务,目录著录数量占国家重点档案文件级目录著录总量的11.97%。同时,由省档案馆提交到全国明清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和全国民国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的数据均一次性通过验收,得到了充分认可与好评。在满铁档案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中,省档案馆坚持以“整理保护为先,以开发利用为本”的原则,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713万画幅、满铁档案翻译校对和著录1.13万余字、满铁档案技术图纸修复2.8万画幅,同时推出了《辽宁省档案馆藏满铁与九一八事变档案史料选编》等编研成果,举办了“铁血沉思——满铁与七七事变”档案展览,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辽宁省档案馆藏涉日史料整理研究,系统推进了档案整理、编目、数字化及开发利用工作,释放出“一石多鸟”的更大效益。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打造档案文化品牌
重点档案的系统整理保护工作,为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保障。“十三五”期间,省档案馆不断挖掘档案的时代价值,省档案馆编发的《辽宁档案资政》、编印的《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综述》等资政材料多次获省领导批示,被列为省委党校学习教材,成为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省情省貌、编制全省“十四五”规划的工具书。省档案馆推出各类档案编研成果30部761册,《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满铁剪报选辑》作为抗日战争档案汇编首发卷,于2018年10月正式出版。此外,省档案馆举办档案专题展览14个,其中,“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辽沈战役暨辽宁解放档案文献展览”被省委组织部列为“全省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省档案馆在学习强国辽宁平台创办“云上档案馆”,制作的短视频“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斗英雄——鲍清芳”在中宣部组织评选中获奖。省档案馆通过推出红色档案文化产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助力新时期党建工作。创新开设“跟着档案学党史”等多种主题活动,拓展档案思政教育功能,不断扩大档案馆作为社会教育平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成为辽宁档案文化特色品牌。
以整体推进为理念,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作用日益凸显
2017年12月,省档案馆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建设任务的承担单位。3年来,在国家档案局的支持下,省档案馆按照“边建设,边使用”的原则,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添置了档案修复、去酸、实验检测、消毒杀菌、电子档案数据备份、音像档案数字化等设备,档案保护技术条件大大改善,另一方面提供档案保护抢救技术服务,修复破损纸质档案30.4万页,缩微胶片数字化转换2195万画幅,光盘录像带数字化2250盘。省档案馆为新疆、吉林等12个省级档案馆提供档案修复、仿真复制和技术咨询等服务,与辽宁省档案学会联合举办“档案修复技术与应用”论坛,对全省档案修复从业人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收到良好反响。同时,省档案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开展档案保护技术科研攻关,先后成功申报8项国家级课题和8项省级课题,在全国档案专业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共计23篇,其中,《水浸特殊载体档案应急抢救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录音磁带档案为例》荣获2018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一等奖。2020年9月,在辽宁卫视频道黄金时间连续两天播出的《档案馆里的妙手神医》,专题介绍了省档案馆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的建设情况。集多功能于一体的辽宁保护中心在辐射区域内逐步发挥领航效应、提供优质服务。
“十三五”时期,省档案馆聚焦主责主业,着力创新驱动,以档案数字化工作为抓手,推动档案基础业务工作不断出成果、出成效。一路走来,主要有3点体会。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国家档案局始终关注重点档案抢救保护与开发,以专题项目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搭建平台开展工作,并为省档案馆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二是数字化工作是基础。省档案馆开展的大规模档案数字化工作,既有利于档案基础业务工作实现精细化分工,也有利于聚集有限资源,更好地发挥档案价值。三是人才建设是关键。近年来,省档案馆多措并举,努力建设高素质档案学术研究人才队伍,先后有56人取得档案专业高级职称,并在省档案馆建立起了年轻干部人才储备库。
千川江海阔,风好正扬帆。站在“十四五”起步开局的新起点,辽宁省档案馆将继续脚踏实地、守正创新,不断夯实业务根基,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