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是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强化国家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这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景滨重点关注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加快推动异质备份,保障重要电子档案数据安全”的建议。
这是继去年提出“加快国产缩微胶片在档案存储领域的应用”建议后,他再次围绕重要档案异质备份提出的相关建议,“之所以要再次强调异质备份,是因为现有主流备份技术方案存在内在缺陷,难以满足长期安全保存要求,给我国数据安全带来风险挑战。”
近年来,随着政务、军事、金融、医疗、科研、企业运营等关键领域大规模开展数字化转型,数据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转的重要支撑。《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披露,2023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存储总量为1.73ZB,新增数据存储量为0.95ZB,生产总量中2.9%的数据被保存。“并非所有的数据都能成为档案,但档案一定是关键数据”,侯景滨补充道。具体到档案部门,《全国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显示,3年间,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电子档案增长902.1TB,增长率达65.02%;馆藏数字化成果增长9260.7TB,增长率为47.28%。
“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多数机构已主动将数据备份作为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撑,但当前主流的数据备份方案普遍存在技术模式单一、存储设备寿命有限、成本高企等问题,与安全保存、长期可用、成本控制等要求存在差距。”在他看来,完全国产化、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缩微技术,是不二之选。
所谓缩微技术,涵盖缩微胶片这一载体,写入、冲洗、读取、保存等设备,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3个层面。特别是将代码、图文、音视频数据等多种格式电子文件,通过缩微系统转换为矩阵码,生成数字缩微品这一技术路线,具有5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是可视性。磁、光等介质均以数字信号形式存储,是否遭受安全威胁无法通过肉眼观察。而数字胶片属于模拟介质,随时可以拿出来检查,便于安全管理。且通过缩微技术生成的影像或矩阵编码,在极端情况下,还可依靠光学手段放大还原信息。
二是可靠性。在线数据易受病毒感染、黑客入侵、恶意软件和网络攻击等威胁,离线介质则易受电、磁、辐射影响,导致海量电子数据被篡改、窃取甚至彻底损毁。数字胶片存储于物理环境中,稳定性强,对技术环境依赖小。
三是长期性。数据的每一次迁移,都可能带来安全风险。磁盘、光盘、磁带等存储载体使用寿命短,云存储又受限于服务商的运营水平。而胶片耐久性高,已被证明可保存百年以上。拍摄于1878年的一组连续动作胶片,距今已有147年,仍能清晰播放。
四是经济性。特别是对金融票据、城建档案、产权证明等数量庞大的专业档案而言,通过重要电子数据异质备份,能够推动保存期限届满的档案的销毁工作,进而节约库房空间及保管成本。
五是自主性。磁盘、光盘、磁带等主流数据存储载体的技术、工艺基本被国外垄断,存在“卡脖子”风险。而缩微胶片技术已实现完全国产自主可控,且存储密度、编解码算法、缩微载体成像质量等性能指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一技术方案已在航天档案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档案馆等单位试点应用。
为强化国家关键数据资源的长期保存能力,侯景滨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出台政策和行业规范,将重要电子档案异质备份系统等纳入“两重”支持范畴,鼓励支持各级档案机构开展重要电子档案异质备份系统建设。推动涉及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如国防军工、公安、司法等系统,逐步使用缩微技术对重要电子档案数据进行异质备份。指导推动医疗、金融、城建等档案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率先开展电子档案缩微异质备份试点建设。统筹规划区域性“档案异质异地备份中心”建设。可在东北、西南、华东等灾害风险差异化区域试点建设3至5个中心,探索多介质存储、智能化管控等技术方案,逐步构建覆盖全国的档案安全备份网络,切实提升重要档案资源的战略储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