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房山区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于弘扬和传承房山区乡村传统文化,将档案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助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区档案馆从2022年底开始筹备为传统村落建档,2023年联合区史志办、文旅局在南窖乡召开专题座谈会,就传统村落档案挖掘开发工作开展调研,确定以南窖乡水峪村为先行试点,并组织专人负责水峪村档案资源建设。对水峪村传统村落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围绕村情村史、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商贾文化、诗词文化、建筑文化等主题,确定收集范围。征集工作中,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办法统筹考虑,对于特色性强、价值性高、历史久远的内容尤为重视。通过入户征集等方式,全面收集水峪村相关的文书、实物、声像等档案,共征集到古宅、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类文书档案6卷,族谱、石板诗等实物档案50余件,照片档案296张。通过入户采访、现场拍摄等方式留存民俗老人、非遗文化、民俗风情口述档案,重点收集了水峪村的“四古”(古宅、古碾、古商道、古中幡)和“三老”(豆浆老人、石板老人、拐杖老人)等极具水峪特色的相关资料,拍摄视频11个。
制定水峪村综合档案室建设方案,编制各门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并对历年形成的文书、声像、实物等档案进行规范整理。以“一宅一卡”的方式为古宅建立“身份证”,包括院落编号、名称、年代、面积、结构、数量、规模、保存情况及是否有人居住等内容,目前已完成1号院建卡试点。此外,对村里的2000余卷(件)档案进行数字化,建立传统村落档案数据库及村数字档案室,以便于查询检索分析、可视化展示和共享开发利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乡村档案资源。
在加强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发展。2024年10月,100平方米的“水峪村乡情村史陈列室”落成,这是北京市第二家“乡村记忆馆”。乡村记忆馆既是乡愁馆,也是农耕文明展示馆、农村档案文化体验馆,实物档案让村民和游客记住乡愁,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此外,利用室藏档案制作推出《沉淀在乡村里的记忆》宣传片,从人、物、景3个方面展示水峪村的人文历史和独特魅力,增加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区档案馆将通过南窖乡水峪村等传统村落辐射带动房山区传统村落档案抢救整理保护开发工作,打造房山传统村落档案保护品牌,用档案讲好村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