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省档案局公布的第二批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名单中,郑州市所辖县(市、区)的33个行政村(社区)名列其中。至此,该市已有39个行政村(社区)被确定为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初步形成了县、乡、村密切配合的农村档案管理网络,为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市档案局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建设的部署要求,积极研究探索新时代农村档案工作的创新模式和方法,推动《村级档案管理办法》落地落实。以档案整理为抓手,全面推动村级各类档案保管有序到位、村级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熟练,并通过村级档案台账体系化促使村“两委”成员厘清发展思路、熟悉发展流程、知晓重大事项申报程序,进而推动村级治理实现新发展。如巩义市韵沟村会同卫生部门为老年人建立体检档案;中牟县东关村利用档案为村民解决技术资料、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困难,指导农民科学生产、增加收入。
围绕民间文化进行建档,把历史人文、乡贤名人、家谱族谱、家训家风等体现乡村文明和地域特色的文件材料作为乡村档案资源建设的补充和延伸,服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以档案为支撑将村史展示与乡村文化旅游景点融为一体,全面展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历程。如新密市高沟村、楚沟村编写村志,建设村史馆、民俗陈列馆、钱水卿书画艺术馆,定期接待群众参观,受到广泛好评。
此外,突出自主建档,结合“经济纠纷”“老人赡养”等内容建立专项档案,使村民不出村就能找到依据、解决民生问题。如新郑市泰山村利用村级档案在推进村务公开、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了土地纠纷、山林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16宗。荥阳市冢子岗村以档案管理利用为导向,结合村产业发展特点以及中心工作,建立房屋产权、脱贫攻坚财务管理等专项档案目录,着力解决好“用什么思路、寻找什么路径”的问题。
下一步,市档案局将立足助力基层减负增效,完善档案目录(清单),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逐步将试点经验在全市进行推广。同时,针对乡(镇)、村级档案人员兼职多、流动性大、专业水平不高的特点,加大培训力度,改进培训内容,提高农村基层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