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涂改
1.基本情况:涂改的材料一共两类,一种是个人手写的材料,如自传、入团志愿书、入党志愿书等。一种是个人或者组织用电脑A4纸打出来的,不管是哪一种,只要涂改了,都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电脑打的材料,一有改动,非常突兀。
2.涂改地方:多发生在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等材料,一般不会改具体的事件(需要改动地方太多),但也会有些人涂改父母信息(用他人档案读书),甚至涂改年度考核表,如将称职改为优秀等等。
3.涂改方式:涂改的方式很多,包括使用涂改液、直接用笔覆盖原信息,用橡皮擦后重写,用工具(如刀刮)等手段修改档案中的关键信息,不管哪种方式,都是比较容易判断出来的。除了一种,用化学药水涂掉原笔迹,再重新描述上。
4.识别要点:一是看看有没有涂改的痕迹(涂改过还是很好辨认的),二是通过比对综合研判,看看有没有出现信息不一致或者前后矛盾的情形。
(二)伪造材料
1.基本情况:顾名思义,通过伪造材料的方式,将原来没有的材料虚构并以具体材料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2.伪造出处:伪造的材料,多发生在虚假的学历学位证书、工作经历、党员身份、工作鉴定、职称评定、获奖证明等材料。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资格,如提拔的学历学位资格,或者某种工作经历等等。
3.伪造方式:分两种,“真的假材料”和“假的真材料”。“真的假材料”是指形成材料的材料是真的,但内容是假的,如某人用的《入党志愿书》,签字、盖章等都是真的,但这个人没入过党,属于伪造出来的党员资料。“假的真材料”指的是形成材料的材料是假的,虽然这个事情真实发生过。如某人读过研究生,但材料弄丢了,然后伪造出一套学籍材料。
4.识别要点:一是官方认证,尤其是学历学位,可以通过学信网来认证。二是与材料形成单位进行核实,如工作经历、党员身份、工作鉴定等形成单位,通过去函电话等方式了解材料的真伪。三是材料是否完整,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有无矛盾的地方等。
(三)材料更换
1.基本情况:即通过非法手段,接触到个人档案,并将档案内的原有材料撤出,替换新的材料,以达到个人想要的信息结果。
2.更换出处:多发生在入团志愿书,首份参加工作材料,以及其他需要想要达到自己想要结果的档案材料(如隐瞒不良记录、违法违纪记录)。举个例子,为了改小出生时间,将入团志愿书撤换掉,如果看不出是伪造或者撤换的材料,很容易按照“最先最早”的原则,按照“更换”的材料信息来认定。现实中许多因为撤换档案材料改小年龄的案例,都是如此。
3.更换方式:替换或销毁档案中的不利材料。一般来说,普通干部是没办法看到个人档案的,都是个人或者人事干部趁档案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不注意更换掉材料。当然也有个人或者人事干部联合档案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一起“更换”,共同“犯罪”。
4.识别要点:这个确实不好处理,只能前期通过数字化扫描来做好记录,档案有了数字化的底稿,想换就没那么容易了,一对比就知道哪份材料被更换掉了,另外,也可以通过比对不同材料之间的色差、年份、格式、内容等差异,找出更换的材料,如一般上了年份的材料,都已经泛黄,不可能是比较新的材料。
(四)虚填信息
1.基本情况:这一类材料隐蔽性最深,因为这类材料不是后面涂改的,也不是更换的,就是当初形成的。当初一形成就已经归入档案,成为“既成事实”。就像是将伪造或者更换的材料提前到“形成档案”之前。
2.虚填出处:档案内处处都有可能,没有特指哪一部分容易出现这种情形。
3.虚填方式:为了某些利益,通过编造、虚填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并形成材料,归入个人档案。如为了入职的需要,虚填了个人学历、工作经历、党员身份,已达到入职资格。又如虚填前置学历,获取报考下一个学历的资格等等。
4.识别要点:一是核查不同材料的衔接性和逻辑合理性,尤其要避免材料与材料之间出现矛盾的情形。二是注意填写的材料必须要有原始依据,如虚填了前置学历,那档案内必须要有前置学历的材料,又如虚填了工作经历,则材料必须要有对应的工作经历材料。不能凭空捏造出经历或者学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