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案库房基础条件检查
(一)库房选址与建筑合规性
检查库房选址是否符合档案保存的基本要求,需远离火源、水源、污染源及强磁场区域,避开地震高发带、低洼易涝区、化工园区等风险地段;建筑结构需具备足够的承重能力,楼板荷载应满足档案密集架、档案柜等设备的放置需求,墙体、屋顶无裂缝、渗漏现象,地面平整、干燥,无返潮、起砂问题。库房门窗需采用防盗、防火、防光设计,窗户应安装遮光密闭窗帘或防紫外线玻璃,门体具备防盗锁具及密封性能,防止外界光线、灰尘、蚊虫进入。
(二)库房空间布局与分区合理性
核查库房内部布局是否科学合理,需划分明确的档案存储区、调阅区、整理区、设备区,各区功能边界清晰,无交叉干扰;存储区档案架(柜)的排列需符合“成行成列、便于通行”的原则,架(柜)与墙体、架(柜)与架(柜)之间保留足够间距,确保通风顺畅且便于日常管理与应急疏散。库房内不得堆放与档案管理无关的物品,尤其禁止存放易燃易爆、腐蚀性、挥发性等危险品,杜绝安全隐患。
(三)库房环境基础指标
温湿度:检查库房内是否保持档案保存的适宜温湿度范围,无明显波动,需通过现场监测数据或温湿度记录台账核实,确保数据连续、真实。
通风:核查库房通风是否良好,有无异味、霉味,自然通风口是否定期开启,机械通风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确保空气流通,避免潮湿积聚。
清洁度:检查库房地面、墙面、档案架(柜)表面是否干净整洁,无灰尘、杂物、污渍,无鼠迹、虫迹,库房周边无杂草、垃圾,保持清洁卫生的存储环境。
二、档案库房核心设施检查
(一)档案存储设施
档案架(柜):检查档案架(柜)的材质是否符合档案保存要求,优先选用防锈、防潮、无污染的金属架(柜),木质架(柜)需经过防腐、防虫处理;架(柜)结构稳固,无倾斜、变形、损坏现象,层板承重能力达标,无弯曲、断裂风险;架(柜)的密封性良好,柜门关闭后能有效阻挡灰尘、光线进入,密集架需检查轨道运行顺畅,制动装置可靠,无卡滞、失灵问题,且具备防倾倒、防挤压安全设计。
档案装具:核查档案盒、档案袋等装具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材质无酸、无碱、无氯,不易老化、褪色,尺寸与档案架(柜)适配,能有效保护档案实体;装具使用规范,档案装订整齐,无裸露、折叠、破损情况,装具上的标识清晰、准确,与档案内容一致。
(二)安全防护设施
防火设施:检查库房是否配备足量、有效的灭火器材(如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灭火器类型符合档案库房防火要求(禁用水基型灭火器),摆放位置明显、易取用,定期检修,压力正常,在有效期内;库房是否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器灵敏度达标,与消防控制室联动正常,无故障报警;库房内电气线路铺设规范,穿管保护,无裸露、老化、私拉乱接现象,电气设备与档案保持安全距离,开关、插座具备防火防护功能,严禁使用明火或大功率电器。
防盗设施:核查库房是否安装防盗门窗、防盗栏杆等物理防护设施,门窗锁具牢固,无破损、失效情况;是否配备视频监控系统,摄像头覆盖库房出入口、存储区等关键区域,监控画面清晰,存储时间不低于30天,设备24小时正常运行;有条件的库房需安装入侵报警系统,与安保部门或公安机关联动,报警响应及时。
防潮防水设施:检查库房是否配备除湿机、空调等防潮设备,同时核查库房是否安装防水设施,如地面防水涂层、墙角防潮线,屋顶、墙面有无防水处理,排水管道畅通,无漏水、渗水风险;地下库房需重点检查防水工程质量,配备集水坑、排水泵等应急排水设备,确保无积水隐患。
防虫防鼠设施:检查库房是否放置防虫药剂(如樟脑丸、防虫灵),药剂选择安全、无污染,放置位置合理,避免与档案直接接触,定期更换;库房是否安装防鼠板、鼠夹等防鼠设施,无鼠类活动痕迹;同时核查库房是否定期开展防虫防鼠消杀工作,有完整的消杀记录,确保档案不受虫蛀、鼠咬损害。
防光防紫外线设施:检查库房窗户是否安装遮光窗帘、百叶窗或防紫外线玻璃,能有效阻挡直射光和紫外线;库房内照明设备选用防紫外线灯具(如LED灯),无频闪、无强光直射档案,照明开关控制合理,做到人走灯灭,避免光线长时间照射档案导致褪色、老化。
(三)辅助管理设施
调阅与整理设施:核查库房是否配备专用的档案调阅桌、椅子,桌面平整、干净,无尖锐物品,避免损伤档案;整理区是否配备装订机、切纸机、档案修复工具等设备,工具完好、无污染,使用规范;调阅区与存储区物理隔离,防止调阅过程中档案丢失、损坏或污染。
温湿度监测设施:检查库房是否配备足够数量的温湿度计(机械式或电子式),分布均匀,能全面反映库房各区域温湿度情况;有条件的库房需安装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数据,具备超标报警功能,数据存储完整,便于追溯。
通风设施:核查库房是否配备自然通风口(如窗户、通风井)或机械通风设备(如排风扇、新风系统),自然通风口需具备防尘、防虫功能,机械通风设备运行正常,风速、风量适宜,能有效调节库房空气质量,避免潮湿、异味积聚。
三、档案库房关键设备检查
(一)环境调控设备
除湿设备:检查库房是否配备足量的除湿机(按库房面积、湿度需求合理配置),除湿机运行正常,能有效降低库房湿度,达到设定标准;除湿机的过滤网定期清洁,无灰尘堵塞,冷凝水排放畅通,无漏水现象;设备参数(如除湿量、运行时间)记录完整,定期检修、校准,确保性能稳定;有条件的库房需配备全自动除湿系统,与温湿度监测系统联动,实现精准控湿。
空调设备:核查库房是否配备空调(冷暖型),空调运行正常,能有效调节库房温度,保持温度稳定在适宜范围;空调的过滤网定期清洗,无灰尘、霉菌滋生,出风口无异味,制冷、制热效果达标;空调运行噪音符合要求,不影响档案管理工作;设备定期维护保养,有完整的维护记录,制冷剂充足,无泄漏现象;有条件的库房需配备中央空调系统,具备分区控温功能,节能高效。
加湿设备(适用于干燥地区):检查加湿设备运行正常,能有效提高库房湿度,避免档案因过度干燥出现脆化、开裂;加湿设备的水质清洁,无杂质、异味,加湿方式(如超声波、蒸发式)安全,不产生水滴污染档案;设备定期清洁、消毒,防止细菌滋生,运行参数记录完整,湿度控制精准。
(二)安全防控设备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检查系统主机运行正常,无故障报警、屏蔽报警情况,电源供应稳定(具备备用电源);探测器(如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分布合理,覆盖库房所有区域,灵敏度达标,定期测试响应速度,能及时探测火灾隐患;系统与灭火设备、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联动正常,火灾发生时能自动启动相应措施;设备定期巡检、校准,有完整的测试记录,报警记录可追溯。
灭火设备:除常规灭火器检查外,重点核查自动灭火系统(如气体灭火系统)是否正常运行,气瓶压力充足,阀门完好,管道无泄漏;系统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正常,能在设定时间内启动灭火,灭火介质(如七氟丙烷、氮气)符合档案库房要求,不损坏档案、设备;设备定期维护、检测,有完整的检测报告,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
视频监控系统:检查摄像头安装位置合理,覆盖库房出入口、存储区、调阅区等关键区域,无监控盲区;监控画面清晰,分辨率达标,能准确识别人员面部特征、操作行为;系统存储设备(如硬盘录像机)运行正常,存储容量充足,数据保存时间不低于30天,支持历史数据查询、回放;设备供电稳定,具备备用电源,防止断电导致监控中断;定期检查摄像头清洁度、角度,确保监控效果。
入侵报警系统:核查系统主机运行正常,无故障提示,探测器(如红外探测器、微波探测器)灵敏可靠,能有效探测非法入侵行为;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安保部门联动正常,入侵发生时能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声光报警、短信报警等);设备定期测试,误报率低,备用电源工作正常,确保断电后仍能正常运行;有条件的库房需配备人脸识别、指纹门禁系统,严格控制人员进出,门禁记录完整可查。
防磁设备(针对磁性载体档案):检查库房是否配备防磁柜、防磁库房等防磁设施,防磁柜的防磁性能达标(磁场强度≤50奥斯特),柜体密封良好,无变形、损坏现象;防磁设备定期检测防磁效果,确保能有效阻挡外界磁场干扰,保护磁带、硬盘等磁性载体档案的信息安全;磁性载体档案存储时需远离强磁场源(如变压器、电机),防磁柜与强磁场源的距离不小于1米。
(三)辅助管理设备
档案修复设备(适用于有修复需求的库房):检查修复设备(如纸张脱酸机、档案装订机、修复工作台)运行正常,性能稳定,能满足档案修复工作需求;设备材质无污染,操作流程规范,修复过程中不损伤档案原件;设备定期维护、校准,有完整的使用、维护记录,操作人员具备专业资质。
消毒设备:核查库房是否配备档案消毒设备(如臭氧消毒机、紫外线消毒灯),消毒设备运行正常,消毒效果达标(能有效杀灭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消毒设备的使用符合安全规范,臭氧消毒机运行时库房需密闭,消毒后及时通风,避免人员中毒;紫外线消毒灯安装位置合理,照射时间充足,定期更换灯管,确保消毒效果;消毒记录完整,明确消毒时间、消毒区域、消毒方式。
温湿度自动监测设备:检查设备运行正常,实时采集库房各区域温湿度数据,数据显示准确,与人工监测数据一致;设备具备超标报警功能(声光报警、短信报警等),报警阈值设置合理;数据存储完整,支持导出、查询,存储时间不低于1年;设备定期校准、维护,传感器清洁、灵敏,无故障情况。
应急设备:检查库房是否配备应急照明设备(如应急灯、手电筒),应急灯在断电后能自动开启,照明亮度充足,持续时间不低于30分钟;配备备用电源(如发电机、UPS电源),能在停电时为关键设备(如监控系统、报警系统、除湿机)提供电力支持,备用电源启动及时,运行稳定;应急通道畅通,疏散指示标志清晰、完好,无遮挡、损坏情况。
四、设备与设施维护管理检查
(一)管理制度与责任落实
检查是否制定完善的库房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明确设备采购、安装、运行、维护、报废等全流程管理要求;是否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设备、设施的日常管理、操作、维护,岗位职责清晰;相关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参加培训,熟悉设备性能、操作流程及应急处理方法。
(二)运行与维护记录
核查设备、设施的运行记录是否完整,包括运行时间、运行参数、故障情况、处理结果等;维护记录是否详实,包括维护时间、维护内容、维护人员、维护结果等,定期维护计划落实到位;温湿度监测记录、消毒记录、消杀记录、调阅记录等台账齐全,数据真实、连续,便于追溯;设备、设施的采购合同、验收报告、检测报告、校准证书等档案资料完整,妥善保管。
(三)定期检测与校准
检查设备、设施是否按规定定期进行检测、校准,如温湿度计、除湿机、空调、报警系统、灭火设备等,检测、校准机构具备相应资质,检测结果合格,校准证书在有效期内;对老化、性能下降的设备及时维修或更换,对损坏的设施及时修复,确保设备、设施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定期开展设备、设施应急演练(如火灾报警演练、设备故障应急处理演练),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