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市西青区档案馆深挖档案方志资源“富矿”,创新构建“文化铸魂、治理筑基、发展赋能”三维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蹚出了一条具有西青特色的档案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天津市西青区档案馆坚持把村志编修作为守护乡村文脉的“基因工程”,在全区162个行政村全面铺开“村村建档修志工程”。通过构建“区—街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创新“档案+方志”双轮驱动模式,重新考证并补充了一批重要历史史实,整理村级档案达30余万件,形成了总字数逾2721万字的村志史料,还建成门道口、付村等13个特色村史馆,形成“一村一志一档”的文化矩阵。在此基础上,坚持以点带面,积极推进“双名”工程,《杨柳青镇志》《王兰庄村志》《凌庄子村志》成功入选“中国名镇志”丛书和“中国名村志”丛书。第六埠村作为其中的代表,通过整理百年治水档案、复原运河农耕图谱,带动形成“档案微展馆+红色旅游”产业链。
以“村村建档修志工程”为基础,区档案馆聚焦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和实际需要,以“立足档案资源安全完整、立足助力基层工作减负增效”为目标,持续加强村级规范建档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展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整体试点并全部通过验收,通过明确一套标准、推行一本目录、健全一个机制,有效解决了怎么建、怎么收、怎么管的问题,确保村级档案“存得下来、管得安全、用得方便”。李七庄街凌庄子村依托村务档案,实现村级事务“全程留痕、可溯可查”,形成了“查旧档、解新忧”的治理格局,相关经验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此外,区档案馆立足传承村落文化基因,坚持在活化应用上创新举措,将村志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处理,打造了数字村志应用的生动场景,形成了“谈往论今话西青”、兰台“读档读志”等系列专栏,并开展了“一户一分钟”特色档案视频录制,4800余件特色档案同步在区档案馆主题展厅中展示播放,通过3D影像和VR技术更好地留住乡音、记住乡愁,让村志从书阁走向群众。创新实施“档案+产业”振兴计划,杨柳青镇的多个村庄充分挖掘档案村志中的文化元素,释放“农文旅”融合发展红利。白滩寺村根据村志改编的村歌《子牙河畔家乡美》荣获全国村歌大赛三等奖。 |